【非遺擷英】涼州攻鼓子——昂揚的西部鼓舞
  • 時間:2024-02-18
  • 點擊:0
  • 來源:甘肅日報

  馮天民

  一隊武士,黑衣、黑褲、黑靴、黑幞頭,身背牛皮長鼓,手執(zhí)棗木鼓槌,在一陣由輕而重,由緩而急,初似錚錚流泉,漸如驚雷奔電的隆隆鼓聲中擊鼓起舞。那沉著而穩(wěn)健的步伐,那冷峻而剛毅的神情,那力貫千鈞、震人心魄的敲擊,還有那忽而如雁翎般展開,忽而如長蛇般疾沖,忽而旋走太極,忽而列成方陣的進退變化,即刻把人們帶進了金戈鐵馬的古戰(zhàn)場,如聞刀槍撞擊、鐵騎奔突,如見浴血奮戰(zhàn)、出生入死……這,就是涼州攻鼓子的表演場景。

  武威,亦稱涼州,歷史上與將士出征、行軍御敵、沙場征戰(zhàn)等兵家之事結(jié)下不解之緣。而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生活、民間習(xí)俗、文化遺傳等,也與軍旅駐行、軍民往來等緊密相連,息息相關(guān)。

  涼州攻鼓子由漢唐軍旅樂舞演變流傳到民間,成為“涼州社火”中一個耀人眼目的重要節(jié)目,經(jīng)千百年歷史嬗遞,依然光彩照人。

  涼州攻鼓子在中國傳統(tǒng)鼓樂中屬腰鼓一類鼓舞,但它與一般的腰鼓風(fēng)格迥然不同,從它的道具、化妝、服裝到表演,都給人以威武雄壯、粗獷豪放、勇往直前、正氣凜然的美感,具有強烈的軍旅氣勢與西部特色。涼州攻鼓子在涼州社火隊伍中又叫“鼓子匠”。傳統(tǒng)的攻鼓子隊伍一般由8人、16人、24人、32人、48人至更多偶數(shù)組成。攻鼓子表演者裝束皆為古代武士打扮,頭插兩根紅色野雉翎,取“上凈天宇、下掃風(fēng)塵”之意。身背牛皮長鼓,手執(zhí)棗木鼓槌。打起鼓來要心到、手到、眼到、神到。講究“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”的統(tǒng)一。

  涼州攻鼓子的基本打法可以用四句口訣來概括,即:“雙手胸前劃弧線,交錯擊鼓輪換翻,上步踏地憑腳力,挺胸抬頭身不彎?!币蟊硌菡呱仙硪菏淄π?、精神飽滿,雙臂揮舞有力,舒展大方;下身要前弓后蹬,前足弓步踏地,后足用力外蹬,大有與敵相搏,蓄勢待發(fā)之狀。

  涼州攻鼓子的基本動作是“雄鷹展翅”“奔馬騰飛”“鷂子翻身”“鳳凰三點頭”等。踢打跳躍,矯健有力,舉手投足,優(yōu)美大方。場面變化主要有八個陣法,即“猛虎出山陣”“雙將對斗陣”“三箭突圍陣”“四門兜底陣”“五福捧壽陣”“六出祁山陣”“七擒孟獲陣”“八卦連環(huán)陣”,變化莫測,出神入化,令人眼花繚亂,目不暇接。隊形變換主要有:“一字長蛇”“兩軍對壘”“三軍演示”“四門斗故”“五子登科”“六朵蓮花”等六種,進退開合,井然有序;左顧右盼,互為照應(yīng)。涼州攻鼓子的套路銜接,還有“集合”“拉花”“拜壇”“祭陣”“連套”“對攻”等招式程序。舞者時而馬步對攻,時而振臂劃鼓,時而躍起凌空,時而落地生根。躍起時如巨龍騰飛,落地時如泰山壓頂,對攻時如猛虎逼視,拉花時如紫燕穿云。整個表演過程中,每一位鼓子手都精神抖擻,斗志昂揚;神情冷峻剛毅,瀟灑自如;步伐沉穩(wěn)矯健,步步為營。

  依照民間習(xí)俗,每年正月初二或初四,是涼州社火“開鑼”(開鬧)的日子。一到這一天,各村、各社的社火隊全部都聚集在村頭場地上,由“春官老爺”率領(lǐng)社火隊到所在各村各戶農(nóng)家“拜年祈?!?,名曰“串莊子”。“串莊子”結(jié)束以后,從正月初六開始,凡東北鄉(xiāng)各村社的社火都要抵達王城堡大廟“會面”,民間名曰“碰梆子”?!芭霭鹱印睂嶋H就是一種各社火隊的會演比賽。在表演過程中,各家社火,每個幫子、每一角色都使出渾身解數(shù)盡力表現(xiàn),大有你追我趕、互不服氣之競賽意味。但這畢竟是一種充滿喜慶、各顯神通的和平競技方式,于是各個社火隊在各部分“會面”表演完畢,也便各自收軍,盡興而歸了。唯獨鼓子匠“會面”,叫做“會鼓子”,又叫“斗鼓子”。此處特別強調(diào)突出一個“斗”字?!岸饭淖印北硌葸_到高潮時,幾十隊,甚至上百隊鼓子匯在一起,由數(shù)十面大鼓配合指揮,掌握節(jié)奏,外加鑼镲烘托氣氛。幾百人、幾百個鼓子同敲一個鼓點,同踏一種步法,游走變化,配合默契,進退開合,協(xié)調(diào)統(tǒng)一,造成一種排山倒海、山呼海嘯、雷霆萬鈞之勢,給人以極大的震撼,鼓舞與鞭策,令人奮發(fā),催人奮進。


上一篇:沒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