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訪問甘肅經濟信息網!
【定西】渭源灞陵橋
  • 時間:2016-05-17
  • 點擊:600
  • 來源:

  灞陵橋位于甘肅省渭源縣城南清源河上,是一座古典純木結構臥式懸壁拱橋,因“渭水繞長安,繞灞陵,為玉石欄桿灞陵橋”之語,得名灞陵橋。因橋身拱起,宛如長虹,有“渭水長虹”之稱。橋身全長40米,跨度29.5米,高15.4米,寬4.8米,為全國獨一無二的純木質疊梁拱橋。中國著名的建筑大師茅以升在他的《橋梁史》中對灞陵橋的評價僅次于河北趙州同濟橋。

  灞陵橋始建于明洪武初年,系大將軍徐達西擊元將李思齊時,為渡渭河而建。初為平橋,傳說徐達夜夢受漢武帝愛妃指點,乃以木籠裝石為墩修成,橋上配以玉石欄桿,因有“渭水通長安,繞灞陵,為玉石欄桿灞陵橋”之語,徐達親題橋名為灞陵橋,有“渭河第一橋”之稱。可惜“即濟行人,復通車馬”的橋梁后為洪水屢次沖毀。同治年間重修,左宗棠為之題有“南谷源長”一匾。

  民國八年(1919年)由縣長黎之彥、馬象乾倡建主持,鄉(xiāng)紳白玉端、徐立朝督工,隴西著名木工莫如珍掌尺,仿蘭州雷壇河臥橋修建木質握式橋,在縣城南門口新址修建,建成純木懸臂拱橋。七、八年后,橋身傾斜。

  民國21年(1932年)縣政府倡議維修,當地名匠何遇江、何遇海弟兄二人為技師,楊宗榮為貼尺,到民國23年(1934年)農歷6月重建竣工,由單梁變成疊梁,再經畫師曹海山彩繪,始成今日的純木懸臂拱橋。橋身南北向全長40米,曲跨29.5米,高15.4米,寬4.8米。橋底部以十根粗壯圓木并列十一組,從兩岸橋墩逐次遞級,飛挑凌空,形成半圓狀橋體。橋面有臺階通道三條,并配有扶手欄桿。橋頂為飛檐挑閣式廊房,共13間64柱。橋兩端建有卷棚式橋頭屋,四角斗起,雄偉壯觀,結構獨特,工藝精巧,已成為渭水一大景觀。歷史上曾有許多名人要員為灞陵橋題寫匾額、對聯和詩詞。

  1981年,由于其高超的建構藝術和科學價值,被甘肅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1984年到1986年省文化廳撥款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再次維修。

  2006年6月,灞陵橋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  灞陵橋以其精絕的工藝,獨特的造型,悠久的歷史吸引了眾多的名人雅士,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贊美之辭。蔣介石、汪精衛(wèi)、楊虎城、林森、于右任、孫科等人都留有匾額和題詞?,F懸掛于橋內的"灞陵橋"三字的匾額為書法家啟功所書,還有蔣介石題“綰轂秦隴”匾額,孫科題“渭水長虹”石刻;于右仁題“大道之行”匾額,“南谷源長"為左宗棠所書。清代詩人楊景的"聞眺城邊渭水流,長虹一道臥橋頭。源探鳥鼠關山月,窟隱蛟龍秦地秋。遠舉斜陽光射雁,平沙擊石浪驚鷗。一帆風順達千里,東走長安輕蕩舟"更成了千古絕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