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訪問甘肅經濟信息網!
【隴南】武都萬象洞
  • 時間:2016-05-17
  • 點擊:652
  • 來源:

  萬象洞位于武都縣西15千米處的白龍江南岸楊龐村半山腰,因洞中有洞,乳石遍布,琳瑯多姿,宛如包羅萬象的閬苑仙宮而得名。萬象洞,原名仙人洞、五仙洞,相傳五位仙人在此修煉而得名。萬象洞形成于千萬年至三億年前,屬典型的巖溶地貌。洞內深不可測,是目前我國開發(fā)的最大的地下天然藝術宮殿,石鐘乳、石筍、石柱、石幔、石花等自然景觀千姿百態(tài)。已開發(fā)的11個景區(qū),有120多個較大景觀,依形象排為月宮、天宮、龍宮三大洞天,步入洞中,步移景異,如入仙境。

  進到洞內,是一個高大寬敞的大廳,就是第一景區(qū)——月宮。洞口有一形如臥獸的巨石,正向一形似滿月的透光石洞張望,好似“犀牛望月”,又像在審視出入游人。這里的鐘乳石奇形怪狀,光輝耀眼,或如旭日,或似曉月,或若云霞,或恰仙草……放眼望去,處處奇珍異寶,花海果山,怪禽稀獸,五谷豐登,真是萬象競秀,名曰“萬象更新”。向前移動,美景層出不窮。那由無數石幔組成的長約10米,寬約2.8米的石簾,自空垂下,名曰“石簾垂布”,重重敲擊,迸發(fā)出雷鳴似的巨響。那宛如白玉雕就的五根石柱,俊秀挺拔,直指天穹,名稱“五岳朝天”。還有從洞頂垂下的石鐘乳,和地上茁生出來的石筍,垂直相接,相距不到0.3米,起名“天地交泰”,俗稱“天針對地針。”

  通過一道光潔的、地面上像砌滿了云片似的走廊后,就來到了第二景區(qū)——龍宮。壩上有二龍盤伏,鱗甲浮動,閃閃發(fā)光,仿佛觸之即飛。過“溜馬槽”則為“黃龍灘”,中有仙人的“煉丹井”,深不可測。設有“仙人床”,床頭有“仙人枕”,壁上有“仙人燈”,床下有“仙人履”。內壁角有一小洞,高闊不足1米,深約1.7米,游人可爬行而過,是全洞最狹窄的地方,因涼風習習,故稱“風洞”。過了風洞,便進了天宮。進入一重又一重的門,穿過無數玉砌瑤階、雕樓琢石的崇樓高閣,美景便不斷地涌來。

  從南北朝時期至今,歷代名人所留墨跡、石碑隨處可見,共有100多方,詩詞題刻768首,尤以民國時期陜、甘、青檢察使高一涵在洞中所題“別有洞天”和趙樸初題寫的“萬象洞”最引人注目。其中清代武都人賈廷琯的《萬象仙洞》最有代表性,他在詩中贊曰:“不是人世間,包羅萬象天。臥龍何日起?玉柱幾時懸?誰鑿鴻蒙竅,空留丹灶煙?洞深苔不滑,何處遇神仙?”游人至此,已行4.5千米,游了萬象洞的11個景區(qū),120多個景點,只是萬象洞的一半。萬象洞到底有多長,至今誰也沒有走到盡頭。相傳,有豪興壯游者,曾攜帶行李干糧,宿于仙人床上,次日攀“天梯”,過“險道”,再行5千米,走遍諸洞,賞遍清景,至獨木橋,可聽見文縣的雞犬之聲。故當地有“萬象洞如整個山大”之說。

  萬象洞是我國西北地區(qū)發(fā)現的一處規(guī)模宏大,藝術價值高,既具北國之雄奇,又有南國之靈秀的巖溶地貌,是中國“北方第一洞”,也是一條多姿多彩的“地下文化長廊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