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訪問甘肅經濟信息網!
南石窟寺:百里石窟長廊展現(xiàn)珍貴歷史遺存
  • 時間:2024-10-22
  • 來源:中國甘肅網

甘肅作為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所在,不少東來西往的僧侶信徒們在此建寺開窟。除了河西走廊,隴東、隴南地區(qū)也保留了豐富的北朝至唐代石窟遺跡。

隴東,即隴山以東的甘肅東部地區(qū),包括今天的平涼地區(qū)和慶陽地區(qū),其中最主要的石窟是始建于北魏永平年間的南北石窟寺。南北石窟寺也是隴東地區(qū)規(guī)模最大的石窟寺。此外,還有王母宮石窟、羅漢洞石窟、石空寺石窟、石拱寺石窟、云崖寺石窟等,主要分布在涇河兩岸及隴山和子午嶺中,藝術形式以石刻為主。

南石窟寺位于平涼市涇川縣涇河北岸,始建于北魏永平三年(公元510年)。因其與慶陽的北石窟屬同年開鑿,且藝術風格相同,并稱隴上姊妹窟,號稱“隴上石窟雙明珠”。

南石窟寺現(xiàn)有編號洞窟5個,現(xiàn)僅1號、4號窟有佛造像。其中,最精彩的要數(shù)1號窟,窟頂為覆斗形,窟內正壁及左右壁臺基上有高7米的七尊立佛,七佛右手上舉,左手下垂,頭飾螺髻,高鼻大耳,面部豐滿,長衣垂膝,神態(tài)莊嚴安詳,每尊立佛兩側均有2尊脅侍菩薩,脅侍菩薩寶冠長裙,體型修長略曲,俊美婀娜。

4號窟為中型方窟,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觀音菩薩三大師居中,兩側分三層塑有十六羅漢、八菩薩、六力士,均為石胎泥塑,分別為唐代和晚清風格。每一尊佛像形態(tài)各異,栩栩如生。

王母宮石窟依山而建,窟內造像分三層,中有方體塔柱,直連窟頂。中心塔柱四面和窟內三壁分三層雕有大小造像200余尊,是我國古“絲綢之路”上的名窟之一。

中心柱正面塑有佛像一尊,高約4米,泥塑石胎,體態(tài)豐滿,為唐代作品。

中心柱南、北兩面有釋迦、多寶對坐說法像和一佛二菩薩像。

中心柱是王母宮石窟的精華。塔柱分上下兩層,上層為八角形,下層為四方形。中心柱基座高l.2米,每面各開一佛龕,四龕各高4.4米,龕內各雕坐佛。

早期塔柱四面和窟四壁塑有佛、菩薩、天王、羅漢、力士、脅侍等造像,恢宏富麗,最大的佛像有4米多高。環(huán)顧洞窟,有一種被天地十方諸佛菩薩垂視的肅然。

王母宮石窟尚存大小佛像2000余尊,故又稱千佛洞。殿內藻井、梁枋、天花等采用金龍和璽彩繪。神龕背墻圖案表現(xiàn)古西部山水,花草、樹木、牛羊等風光畫面。

王母宮石窟沒有明確紀年,根據(jù)造像風格,專家推論:要比近鄰的南、北石窟還早,大體上和云崗第六窟相近似,約創(chuàng)建于北魏太和末或景明初,距今1500多年。

如今,石窟中部分造像雖已面目全非,殘缺不全,彩繪、壁畫斑斑駁駁,但它們的存在就說明佛教、佛文化在涇川地域起始之早、盛況之大,影響之久遠。

羅漢洞石窟與王母第宮遙遙相望,臨涇河依虎山。其宏大的規(guī)模、獨特的風格,盡顯大唐時期的佛教文化的風韻,讓世人感受浩瀚歷史的滄海桑田。由涇河川道兩側王母宮石窟、南石窟寺、千佛寺、羅漢洞、丈八寺、吊吊塔、南石崖等石窟群落組成的“百里石窟長廊”,其中羅漢洞石窟群規(guī)模最大。(文/西北角·中國甘肅網記者 呂庚青 屈杰文 圖/劉勇)